Skip to main content
头部广告图片
  主页 > 今日资讯

普通话中「他、她」的发音不分,在叙述长篇、多角色事件时很不方便,为何当初不采用「伊」来指代女性?

2023-12-22 浏览:

这个问题很不错,题主有心了中国在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候,引进了西方人称分性别的思想,在用字上使用「他」「她」「它」来对应英语中的he、she、it有些人还嫌不够,又用了牛旁的「牠」来表示动物tā,而「它」专用来表无生命的tā。

有一些基督教徒更将这种分化传统发扬光大,觉得仍然不够,觉得万能的上帝应该用专门的字来称呼,于是又造了一个示旁的「祂」(「示」旁字多与「祭祀」、「神祇」有关 )于是乎,同一个汉语词「ㄊㄚ/tā」,经过这些分化控的不断努力,分成了五个字:。

他:男性或者不强调性别她:女性牠:除人类外的其他动物祂:上帝等神祇它:除人类之外的事物;无生命物体接着呢,这帮分化控还嫌不够,觉得用字上虽然区分了,但是读音还是一样所以他们对这些字的读音进行了不同的规定,并且倡议大家都这么使用。

(这个倡议最后没有达成)他们的规定是:「他」读「ㄊㄚ/tā」「她」读「ㄧ/yī」「牠」读「ㄊㄨㄛ/tuō」或「ㄊㄜ/tē」「它」读「ㄊㄨㄛ/tuō」我有图有真相:

(书影摘自《國語辭典》(民國三十六年))注意看我箭头所标注的几个「又讀」,就是这帮分化控留下的证据(竟然还上民国官修辞典了)「她」的又读「ㄧ/yī」,其实借用的就是「伊」字的读音,算是训读国府迁台以后,继续对《國語辭典》进行编纂,也就成了如今的《。
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今天的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,部分读音仍然沿用《國語辭典》的读音。比如这个「它們」,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是这么注音的:

算是我找到的一点痕迹综上,民国时期有采用的「她」(读作「伊」)来指代女性的用法,不过没有形成气候,以至于没有保留下来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在最下面来个小补充「也」和「它」在古代作偏旁也通用(因为「也」和「它」都是蛇的。

象形字,所以经常写混淆而通用)「他」实际上在古代是「佗」的异体字,而「蛇」也有另一种俗写作「虵」这样来看,近现代用的「他」、「她」、「牠」、「祂」、「它」其实偏旁都是相同的这一部分的字源可以参考 @波斯基

的部落格的文章虛與「委蛇」(轉)